肌肉酸痛可能由剧烈运动、乳酸堆积、肌肉损伤、感染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肌肉酸痛主要有运动性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肌纤维微损伤、病毒感染四个病因。
1、运动性酸痛
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组织缺氧,乳酸在肌肉中堆积引发酸痛。这种情况通常在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肌肉紧绷感和局部压痛。建议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用热敷帮助缓解症状。可配合使用外用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减轻不适。
2、延迟性肌肉酸痛
运动后24-72小时出现的肌肉酸痛属于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肌纤维微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常见于不常运动人群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进行大量离心收缩运动后。症状包括肌肉僵硬、活动时疼痛加重。可通过冷热交替敷贴、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控制炎症。
3、肌纤维微损伤
超过肌肉承受能力的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纤维结构损伤,伴随肌酸激酶升高。这种情况可能持续3-7天,严重时会出现肌肉肿胀和活动受限。建议停止运动充分休息,补充优质蛋白帮助修复,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若出现血尿或严重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横纹肌溶解。
4、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能引起全身肌肉酸痛,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肌炎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酶升高。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配合对乙酰氨基酚片控制症状。患者应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肌负担。
预防肌肉酸痛应注意运动强度循序渐进,运动前后做好热身拉伸。日常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中高强度运动后24小时内可进行冷敷,48小时后转为热敷促进恢复。若酸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肌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除肌炎、风湿性疾病等病理因素。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1-2小时活动身体,避免肌肉僵硬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