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息肉通常指食管黏膜表面突起的良性肿物,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会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反酸等症状。食管息肉可能与长期胃食管反流、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建议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1、吞咽困难
食管息肉增大可能阻塞食管腔,导致食物通过受阻。患者会感觉吞咽时有梗阻感,尤其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这种情况需通过胃镜评估息肉大小及位置,必要时行内镜下切除。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缓解反流症状。
2、胸骨后疼痛
息肉摩擦或刺激食管黏膜可能引发胸骨后隐痛或灼痛,进食后可能加重。疼痛可能与黏膜糜烂或食管痉挛有关。建议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短期使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若疼痛持续需排除恶性病变可能。
3、反酸烧心
食管下段病变可能影响贲门功能,导致胃酸反流。患者常描述胸骨后烧灼感,平卧时加重。这种情况可能与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有关,可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莫沙必利片等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
4、上腹不适
部分患者会主诉上腹部胀满或隐痛,尤其餐后明显。这种非特异性症状可能与息肉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饮食。若症状持续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胃炎等伴随疾病。
5、呕血黑便
息肉表面溃疡出血可能导致呕血或柏油样便,属于急症表现。这种情况常见于体积较大的宽基底息肉,出血风险较高。需立即就医进行内镜下止血,必要时输血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者更需警惕。
发现食管息肉症状应避免吸烟饮酒及进食过烫、粗糙食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变化。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或伴有不典型增生者建议内镜下切除,术后需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的渐进饮食原则,避免剧烈咳嗽和弯腰动作以防创面出血。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C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