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点肿还有点疼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耳廓软骨膜炎、耳部湿疹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机械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加重病情。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损伤或污水进入导致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会出现耳道肿胀、跳痛,可能伴随黄色分泌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同时保持耳道干燥。急性期可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
2、中耳炎
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典型症状包括耳痛、耳闷及听力下降,儿童可能出现发热。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严重者可考虑鼓膜穿刺术。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有无抓耳、哭闹等表现。
3、耳部外伤
耳廓挫伤或撕裂伤会导致局部血肿形成,表现为紫红色肿胀伴压痛。轻微损伤可通过冷敷缓解,血肿较大时需穿刺抽吸。合并皮肤破损需用碘伏消毒,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避免反复触摸患处,睡眠时采取健侧卧位减少压迫。
4、耳廓软骨膜炎
耳廓软骨膜炎多由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特征为耳廓弥漫性红肿、剧烈触痛。早期使用左氧氟沙星片联合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已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该病易导致耳廓畸形,发病48小时内应开始规范治疗,期间禁止热敷。
5、耳部湿疹
耳部湿疹与接触过敏原或慢性刺激有关,表现为耳周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急性期可用硼酸洗液湿敷,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搔抓诱发感染,日常减少佩戴耳饰,沐浴后及时擦干耳部皱褶处。反复发作者需排查过敏原。
出现耳部肿痛时应避免自行掏耳或热敷,禁止使用偏方处理。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肿痛持续超过24小时不缓解,或伴随发热、眩晕等症状,需立即至耳鼻喉科就诊。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其夜间睡眠时有无频繁翻身、抓耳等行为,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