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常见症状有右上腹疼痛、体重下降、黄疸等。原发性肝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靶向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1、病因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再生,增加癌变概率。长期酗酒会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随代谢异常,脂肪堆积诱发慢性炎症反应。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具有强致癌性,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会导致铁沉积,产生氧化应激损伤。
2、典型症状
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是常见早期表现,与肿瘤增大牵拉肝包膜有关。进行性消瘦和乏力源于肿瘤消耗与肝功能减退。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胆管受压或肝细胞广泛破坏。腹胀腹水形成多伴随门静脉高压。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无创便捷的优势。增强CT或MRI能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及血管侵犯情况。甲胎蛋白检测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肝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病理类型。PET-CT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病灶。
4、治疗措施
手术切除适用于早期局限性肿瘤,包括肝段切除或半肝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通过阻断血供控制肿瘤进展。射频消融利用高温灭活小肝癌病灶。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肝移植适用于符合米兰标准的终末期患者。
5、预防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戒酒能避免酒精对肝细胞的持续损害。控制体重和血糖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状态。避免食用霉变粮食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慢性肝病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
原发性肝癌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减轻肝脏负担,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腹水加重。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给予充分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