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需通过血培养、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如降钙素原检测)、输血袋残留液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该反应主要由输血过程中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引起,可能表现为寒战、高热、低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
血培养是确诊细菌污染的金标准,需在寒战或发热时同步采集患者血液和输血袋残留液进行培养,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体类型。临床症状评估需关注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的突发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腰痛。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增高对细菌感染具有提示意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提示内毒素血症。输血袋残留液涂片染色或培养可快速发现细菌,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污染。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可用于排查继发性感染灶,尤其对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
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并给予生理盐水输注,同时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剂、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重症患者需转入ICU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所有输血相关不良反应需按规范上报,并对同批次血液制品进行追溯检测。
预防细菌污染需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储存和输注的无菌操作规范,输血前肉眼观察血液颜色、气泡等异常沉淀。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设备消毒,缩短血液制品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患者输血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至少4小时,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建议输血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与感染史,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