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堵塞应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背部叩击法、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等方法处理。
1、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成人和儿童。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握拳置于患者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操作时需注意力度控制,避免造成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该方法对食物、玩具等固体异物阻塞效果显著。
2、背部叩击法
适用于婴幼儿气道异物阻塞。将婴儿俯卧于前臂,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连线中点快速叩击5次。该方法利用重力作用和震动原理促使异物松动,常与胸部按压交替进行。操作时需固定婴儿颈部,保持气道直线,避免头部过度后仰。
3、环甲膜穿刺术
用于极端危急情况下建立临时气道。定位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间膜状结构,用粗针头垂直穿刺导入通气导管。该方法可为气管切开争取时间,但存在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风险,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术后需立即转送医院行确定性气道处理。
4、气管插管术
通过喉镜引导将气管导管经声门插入气管,建立人工气道。适用于深度昏迷、呼吸衰竭患者,可防止异物进一步滑入支气管。操作需监测血氧饱和度,插管后需确认导管位置,避免误入食管。该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培训人员实施。
5、气管切开术
当上呼吸道完全阻塞且其他方法无效时,需行气管切开建立永久性气道。在甲状软骨下方作横向切口,分离带状肌暴露气管前壁,切开第2-4气管环置入气管套管。术后需加强切口护理,预防感染和气管狭窄等并发症。
预防急性呼吸道堵塞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说笑;儿童玩耍时远离小颗粒玩具;老年人进食粘稠食物需有人看护。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员比例每提高10%,气道异物致死率可下降明显。建议家庭、学校、餐饮场所配备急救培训人员,定期开展气道异物急救演练。异物清除后仍需就医检查是否存在气道损伤,72小时内密切观察呼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