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治疗眩晕的区别主要在于理论体系与干预手段:中医从整体辨证施治,西医侧重病因靶向治疗。眩晕发作时,中医可能诊断为肝阳上亢或气血不足,西医则多归因于耳石症或前庭神经炎。
中医治疗眩晕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为核心。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颗粒平肝潜阳,气血两虚型可能选用归脾丸补益气血,痰湿中阻型则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外治法包括针灸百会穴、风池穴改善循环,耳穴压豆调节自主神经。饮食建议避免辛辣肥甘,推荐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西医治疗首先通过眼震电图、头颅MRI明确病因,耳石症采用手法复位,前庭神经炎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梅尼埃病可用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微循环。急性发作期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顽固性眩晕可能需前庭康复训练。
眩晕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头、登高等危险动作,保持作息规律。中医调养需持续1-3个月观察疗效,西医急性期治疗通常1-2周见效。若出现呕吐不止、意识模糊需立即急诊。日常可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增强前庭代偿,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品。建议记录眩晕发作时间与诱因,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