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主要由胆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血管病变及化学刺激六个原因引起。胆囊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血液检查确诊。
1、胆结石梗阻
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阻塞胆汁排出是胆囊炎最常见原因。结石可能由胆固醇过饱和、胆色素沉积等因素形成,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并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胆绞痛、黄疸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选择药物溶石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囊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细菌通过胆管入侵,在胆汁淤积环境下大量繁殖,伴随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穿刺引流。
3、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胆管狭窄等因素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黏膜引发化学性炎症。常见于重症患者或长期TPN营养支持人群,表现为腹胀、脂肪泻。可通过促胆汁分泌药物如托尼萘酸片改善,合并感染时联用抗生素。
4、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其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可导致胆管壁增厚、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疫区居民或生食淡水鱼虾者易感,可能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治疗需用吡喹酮片驱虫,合并胆道梗阻时需内镜取虫。
5、血管病变
胆囊动脉栓塞或全身性血管炎可造成胆囊缺血性炎症,常见于房颤患者或结节性多动脉炎。突发剧烈腹痛但腹部体征较轻是特征,CT可见胆囊壁增厚伴强化减弱。需抗凝治疗或糖皮质激素控制原发病,坏死性胆囊炎需紧急手术。
6、化学刺激
胰液反流至胆道激活消化酶,或某些药物如环孢素引起的胆汁成分改变,均可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常见于胆胰管合流异常患者,可能伴随血淀粉酶升高。治疗原发病同时可使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酶活性,必要时行胆肠吻合术。
预防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胆汁淤积,控制血脂减少结石形成,彻底烹饪食物预防寄生虫感染。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就医,慢性患者可适量进食低脂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定期超声检查监测胆囊状态,避免并发症如胆囊穿孔或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