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烧38℃属于低热范畴,是机体对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的常见反应。
体温升高至38℃时,人体免疫系统活性增强,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繁殖。这一温度区间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也可能出现在疫苗接种反应、中暑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中。发热过程常伴随畏寒、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或烦躁。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温水擦浴、减少衣物覆盖,环境温度宜保持在24-26℃。若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意识改变、皮疹、抽搐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退热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年龄与基础疾病,对乙酰氨基酚片和布洛芬混悬液是常用选择,但须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叠加使用。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果蔬泥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卧床休息时每2小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不低于每4小时一次。恢复期需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骤然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复发发热或新发症状,口腔温度测量前30分钟应避免进食冷热饮。体温正常24小时后可恢复日常饮食,但仍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