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脚掌中间痛可能与韧带拉伤、足弓结构损伤、肌腱炎、应力性骨折或跖骨间神经卡压等因素有关。脚踝扭伤时外力传导至足中部,可能引发上述问题,通常伴随局部肿胀、压痛或活动受限。
1.韧带拉伤
足部内侧纵弓或跖骨间韧带因外力过度牵拉可能导致撕裂。急性期表现为足心刺痛,负重时加剧,可能伴有皮下淤血。需制动休息,48小时内冷敷,后期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双氯芬酸钠乳膏缓解炎症,配合弹性绷带固定。
2.足弓结构损伤
扁平足或高弓足患者在崴脚时更易出现足底筋膜或跗骨间关节错位。疼痛多集中在足舟骨至跖骨基底区域,长时间站立后加重。建议使用足弓支撑鞋垫,急性期可尝试超声波治疗,慢性期需进行胫骨后肌强化训练。
3.肌腱炎
胫骨后肌腱或腓骨长肌腱在崴脚时可能发生炎性反应。表现为足内侧或外侧沿肌腱走向的灼痛,主动内翻/外翻动作时疼痛明显。可短期遵医嘱口服洛索洛芬钠片,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促进肌腱修复。
4.应力性骨折
重复性应力或单次暴力可能导致第二/三跖骨不全骨折。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夜间尤为明显,叩击痛阳性。需通过X线或核磁确诊,完全骨折需石膏固定6-8周,可辅助服用碳酸钙D3片促进骨愈合。
5.跖骨间神经卡压
崴脚时足横弓塌陷可能压迫趾总神经,引发前足烧灼样疼痛或麻木感。症状在穿窄鞋时加重,神经叩击试验阳性。可尝试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松解。
伤后72小时内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避免热敷或按摩。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明显畸形需及时骨科就诊。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训练和足底滚球按摩,选择硬底鞋减少足弓应力,维生素D和钙质补充有助于骨骼修复。日常避免跳跃或单足旋转动作,运动前充分热身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