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灯可以辅助检查青光眼,但确诊青光眼需结合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多种方法。青光眼的诊断主要有眼压测量、眼底视神经检查、视野检查、前房角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方法。
1、眼压测量
眼压测量是青光眼筛查的基础项目,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毫米汞柱。持续性高眼压可能损伤视神经,导致视野缺损。临床常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但单次眼压正常不能排除青光眼,需动态监测。眼压升高可能与房水循环障碍、皮质类固醇使用等因素有关。
2、眼底视神经检查
通过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评估视盘形态,青光眼特征性改变包括杯盘比增大、盘沿变窄、视盘出血等。视神经纤维层缺损可通过红光无赤光检查发现,晚期出现典型的视杯凹陷扩大。此项检查能发现早期视神经损伤,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诊断尤为重要。
3、视野检查
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可定量检测视野缺损,早期表现为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进展期出现弓形缺损,晚期仅存管状视野。标准检查采用24-2或30-2测试策略,需重复进行以提高准确性。视野缺损程度与视神经损伤进展相关,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4、前房角镜检查
使用Goldmann三面镜或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结构,判断青光眼类型。开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但小梁网功能异常,闭角型青光眼可见虹膜前粘连或房角狭窄。房角关闭可能导致急性眼压升高,需紧急处理。此项检查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可高分辨率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早期青光眼表现为上方或下方象限变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下降。扫描参数需结合视盘周围RNFL分析和黄斑GCC分析,动态监测变化率比单次绝对值更有诊断价值。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科体检,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需缩短复查间隔。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控制咖啡因摄入,剧烈运动前应咨询医生。若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等疑似症状,须立即就诊。确诊青光眼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视野和视神经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