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后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限制液体摄入、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通常由肺动脉高压、慢性缺氧、心肌损伤、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
1、氧疗
氧疗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缺氧状态的基础措施。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低流量吸氧,有助于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收缩,降低心脏负荷。长期家庭氧疗适用于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持续偏低的患者,每日吸氧时间需超过15小时。氧疗期间需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强心药物。呋塞米片可减轻水钠潴留,缓解呼吸困难;硝酸异山梨酯片能扩张肺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地高辛片适用于合并快速房颤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
3、控制原发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急性加重期需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化痰,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支气管痉挛。稳定期应坚持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戒烟和避免呼吸道刺激物可延缓肺功能恶化。
4、限制液体摄入
心力衰竭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应控制在1500-2000毫升,重度水肿者需进一步限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负平衡300-500毫升。饮食需低盐,每日钠摄入不超过3克。体重每日监测,短期内增加超过2公斤提示液体潴留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利尿剂用量。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终末期患者,可考虑房间隔造口术降低右心压力,或实施肺移植。手术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部分患者可选择肺动脉去神经术等介入治疗,但远期疗效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需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受凉感冒。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限制腌制食品。根据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如床边坐起、缓慢步行等。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肺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加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