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区别
发布于 2025/07/09 13:34
发布于 2025/07/09 13:34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脂质沉积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病变结构。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有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条纹形成、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斑块的表现主要有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钙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血管病变过程,早期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透至血管内膜下被氧化,触发单核细胞浸润转化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随着病程进展,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纤维帽,坏死核心逐渐扩大进入纤维斑块期。晚期斑块内部出现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程度加重。该病变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持续刺激相关,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评估进展。
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病理产物,根据形态学可分为三类。稳定斑块具有较厚的纤维帽和较小脂质核,胶原含量高不易破裂;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且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容易发生破裂引发急性血栓;钙化斑块则含有大量羟基磷灰石结晶,血管CT可见高密度影。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胶原组织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急性事件,血管内超声能准确评估斑块性质。
动脉粥样硬化强调疾病全过程,涉及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病程可达数十年。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阶段性结果,其稳定性取决于纤维帽厚度与炎症活动程度,从稳定到不稳定的转化可能仅需数月。两者在临床干预策略上存在区别,动脉粥样硬化需长期控制危险因素,而高危斑块可能需要他汀强化治疗或介入手术。
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依赖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动脉僵硬度测定等功能性检查。斑块诊断则需影像学手段直接观察,颈动脉超声可测量斑块大小和回声特性,冠状动脉CTA能显示斑块钙化积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分辨纤维帽厚度。对于无症状患者,踝肱指数检测可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而斑块相关检查主要用于已有症状或高危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着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斑块处理需根据性质制定策略,稳定斑块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为主,不稳定斑块可能需联合替格瑞洛片强化治疗,严重狭窄病变需考虑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无论哪种情况,戒烟、地中海饮食、规律有氧运动都是基础干预措施。
建议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严格控制反式脂肪酸。已确诊患者应每6-12个月复查血管超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出现胸痛或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冬季注意保暖避免血管痉挛,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上一篇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有哪些
下一篇 : 什么是脑肿瘤 脑肿瘤可分为几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