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可能由神经系统病变、肌肉功能障碍、结构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神经系统病变
脑卒中、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支配吞咽肌群的神经传导异常。这类患者常伴随饮水呛咳、流涎等症状,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胞磷胆碱钠胶囊等神经营养药物,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肌肉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疾病会引起咽喉部肌肉收缩无力。表现为进食时间延长、食物残留口腔,可通过肌电图和抗体检测确诊。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溴吡斯的明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同时调整食物质地为糊状或流质。
3、结构异常
咽喉肿瘤、食管狭窄等解剖结构改变会直接阻碍食物通过。这类患者多有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需通过喉镜或钡餐造影检查。治疗方案包括食管支架置入术、肿瘤切除术等,术后需长期随访复查。
4、心理因素
焦虑症、癔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可能引发功能性吞咽困难。常见症状为进食时喉部紧缩感但无器质性病变,可通过心理评估量表诊断。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必要时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同时进行渐进式饮食脱敏训练。
吞咽障碍患者应保持坐位进食,选择软烂易吞咽的食物,每口量控制在5毫升以内。进食后清洁口腔残留,定期进行吞咽功能筛查。若出现体重下降或反复肺部感染,需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日常可练习空吞咽、鼓腮等动作增强肌肉协调性,避免进食过快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