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脱皮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维生素缺乏、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斑、鳞屑等症状。手脱皮可通过调整饮食、局部保湿、抗真菌治疗、糖皮质激素外用、口服维生素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性掌跖角化症导致手部皮肤代谢异常,角质层增厚后出现片状脱皮。这类患者通常自幼发病,伴有手掌足底皮肤粗糙硬化。日常需避免机械摩擦,使用尿素软膏或水杨酸软膏软化角质,严重时需采用激光治疗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2、环境刺激
频繁接触洗涤剂、消毒液等化学物质会破坏皮肤脂质膜,引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手指腹侧先出现细小裂纹,继而出现层状脱屑。建议接触刺激性物质时佩戴橡胶手套,工作后立即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护手霜,出现红肿疼痛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
3、维生素缺乏
长期维生素A、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影响表皮细胞分化,导致手部皮肤干燥脱屑,可能伴随口角炎、舌炎等症状。可通过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全谷物等食物补充,必要时服用维生素AD软胶囊、复合维生素B片等制剂,但应避免长期超量服用。
4、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手癣常见于单侧手掌,初期为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环状脱皮区,边缘可见明显鳞屑。确诊需进行真菌镜检,可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凝胶,严重者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期间需将毛巾等个人物品煮沸消毒。
5、接触性皮炎
对镍、铬等金属或橡胶添加剂过敏时,接触部位会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水疱,继而脱皮。常见于佩戴金属饰品或使用橡胶手套的人群。需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急性期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渗出明显时用硼酸溶液湿敷,慢性期改用糠酸莫米松乳膏。
保持手部皮肤清洁湿润是预防脱皮的基础措施,每日使用温水而非热水洗手,洗手后三分钟内涂抹保湿霜。冬季需减少直接接触冷空气,室内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若脱皮持续两周不缓解,或伴随明显红肿、渗液、指甲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进行真菌检查、过敏原检测等针对性诊疗。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坚果、深海鱼,以及维生素E含量高的植物油,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碱性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