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性结膜炎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导致。淋球菌性结膜炎可能由不洁性行为、新生儿经产道感染、共用污染物品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眼睑红肿、大量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滴眼液、全身抗生素治疗等方式控制感染。
1、不洁性行为
淋球菌性结膜炎最常见于成人,多因不洁性行为导致淋病奈瑟菌通过手部或体液接触眼部。患者可能伴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道或阴道分泌物增多。治疗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局部抗生素,并配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进行全身治疗。患者及伴侣需同步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母婴垂直传播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多因分娩时接触感染淋病的母亲产道分泌物所致。出生后2-5天内可出现双眼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穿孔。需立即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静脉给药,并配合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抹。所有孕妇产前应进行淋病筛查,阳性者需在分娩前完成治疗。
3、间接接触传播
共用被淋球菌污染的毛巾、洗浴用品或医疗器械可能导致间接感染。此类患者常单眼发病,伴有明显的结膜水肿和睑结膜假膜形成。治疗需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严重者需加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感染者个人物品应严格消毒,避免家庭内传播。
4、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淋球菌性结膜炎,且病情进展迅速。除典型症状外,可能合并角膜炎或眼内炎。治疗需延长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疗程,并联合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警惕二重感染。
5、医源性感染
眼科检查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手卫生不合格可能导致医源性传播。患者多在眼科就诊后1-3天发病,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症。除常规抗生素治疗外,需使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结膜囊。医疗机构须严格执行消毒规范,防止院内感染暴发。
淋球菌性结膜炎具有强传染性,患者应单独使用毛巾、枕套等物品,煮沸消毒或日光暴晒6小时以上。治疗期间禁止游泳、共用洗浴设施,避免揉眼导致感染扩散。急性期需每日用无菌棉签清理眼部分泌物,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即使症状消退也不可擅自停药。性活跃人群应定期进行性病筛查,安全性行为可有效预防感染。新生儿出生后需常规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淋球菌性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