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缺乏运动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
1、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具有家族聚集性,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的女性患病概率较高。遗传因素主要影响峰值骨量和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这类患者需要更早开始骨密度监测,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
2、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是女性骨质疏松的关键诱因。雌激素减少会加速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雷洛昔芬片等药物。
3、钙摄入不足
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矿化,每日钙摄入量低于800毫克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牛奶、豆腐、芝麻等食物富含钙质,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碳酸钙D3片、醋酸钙颗粒等钙剂。
4、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肠道钙吸收和骨矿化,日照不足、肝肾疾病都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患者可能出现骨痛、肌无力等症状,可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遵医嘱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
5、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负重运动会导致机械刺激不足,加速骨量流失。建议每周进行3-5次快走、跳舞等负重运动,每次30-60分钟。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运动时需预防跌倒,可配合使用髋部保护器。
预防骨质疏松需从年轻时开始积累骨量,建议35岁后定期检测骨密度。日常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和6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补充,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绝经后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评估,已有骨质疏松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并预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