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可能伴随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或手术干预。黄疸通常由肝胆疾病、溶血性贫血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等手段明确诊断。
1、皮肤巩膜黄染
黄疸最典型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轻者仅巩膜轻度黄染,重者全身皮肤呈橙黄色。这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有关,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患者可能首先发现手掌、足底等角质层较厚部位变色,随后蔓延至全身。
2、排泄物异常
尿色呈浓茶样是结合胆红素增多的特征,因水溶性胆红素经肾脏排出所致。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提示胆汁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肿瘤等梗阻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这与胆汁酸盐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3、消化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实质病变。胆道梗阻者可出现脂肪泻,因胆汁缺乏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长期黄疸可能引发维生素K缺乏,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凝血异常。
4、原发病表现
溶血性黄疸可见贫血、脾肿大等症状;病毒性肝炎多伴乏力、低热;胆管癌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消瘦。肝细胞性黄疸常见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体征,而先天性黄疸如吉尔伯特综合征通常症状轻微且呈间歇性发作。
5、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黄疸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嗜睡、行为异常甚至昏迷,这与血氨升高及假性神经递质蓄积有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见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但成人罕见此类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黄疸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K及水溶性维生素。建议每日监测黄疸变化,如出现意识改变、持续呕吐等需立即就医。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隔离治疗,酒精性肝病须严格戒酒。所有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服用退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有助于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