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虫进入耳朵未及时取出可能导致外耳道炎、鼓膜损伤或听力下降,严重时可诱发中耳炎。昆虫在耳道内活动可能引起剧烈疼痛、瘙痒及耳鸣,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或反射性咳嗽。
昆虫存活时在耳道内挣扎可能划伤皮肤黏膜,外耳道皮肤较薄且神经丰富,损伤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常见表现为耳道红肿、渗液或脓性分泌物,伴随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若昆虫触及鼓膜,可能造成穿孔导致传导性耳聋,穿孔后出现耳闷、耳鸣症状。昆虫尸体滞留可能分解产生刺激性物质,诱发局部过敏反应,出现皮肤丘疹或渗出性皮炎。
少数情况下昆虫携带病原体可能引发特殊感染,如真菌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垢增多伴霉臭味。昆虫残肢进入中耳腔可能需手术取出,继发化脓性中耳炎时会出现发热及听力骤降。儿童因耳道狭窄更易发生完全阻塞,可能导致暂时性听力丧失或平衡障碍。
发现昆虫入耳应立即停止掏挖,可用食用油滴入耳道使昆虫窒息后就医取出。避免使用镊子等工具自行操作,防止将昆虫推向更深位置。日常户外活动建议佩戴防护帽,蚊虫密集区域可预先使用驱虫喷雾。若取出后仍有耳痛、流脓或听力异常,需及时进行耳内镜检查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