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就像在玩扫雷游戏,特别是生鲜区那些光鲜亮丽的蔬菜背后,可能藏着你想不到的秘密。超市员工私下透露,有5种"坑爹菜"他们自己都绕着走",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雷区"。
一、切好的盒装净菜
1、氧化程度超乎想象
那些切好密封的土豆丝、胡萝卜丁,表面看着新鲜,实际可能已经切好存放超过24小时。维生素C在切割后6小时就流失大半,更别提有些商家会用次品菜切块充数。
2、细菌培养皿
密封包装创造了厌氧环境,恰恰是李斯特菌等致病菌的温床。尤其是标注"即食"的沙拉菜,运输链稍有不慎就会变质。
二、打折处理的"特价菜"
1、保质期游戏
超市常用的"日期障眼法":把临近保质期的蔬菜贴上"今日特惠"标签。特别是菌菇类,看似只是蔫了点,实则可能已产生有害毒素。
2、以次充好套.路
把局部腐烂的蔬菜削切后重新包装,比如去掉烂叶的白菜心、切掉霉斑的南瓜块。这些处理过的蔬菜亚硝酸盐含量会飙升。
三、泡在水里的"水灵菜"
1、甲醛保鲜术
某些商贩为了让豆芽、娃娃菜保持脆嫩,会使用非法添加物。特别要注意异常白皙的藕片和脆得反常的黄豆芽。
2、营养洗澡水
长时间浸泡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大量流失。比如菠菜泡水2小时,叶酸含量直接腰斩。
四、颜色艳丽的"美容菜"
1、硫磺熏制陷阱
异常鲜亮的银耳、金针菇要当心。正常银耳应该是淡黄色的,雪白的很可能经过漂白处理。
2、染色蔬菜现形记
紫甘蓝掉色、黑木耳泡出墨汁,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可以用湿纸巾擦拭表面看是否掉色。
五、散装冷冻蔬菜
1、反复解冻隐患
超市冰柜温度波动大,散装冷冻青豆、玉米粒可能已经历多次冻融循环,不仅营养流失,更易滋生细菌。
2、混装日期猫腻
不同批次的冷冻蔬菜混在一起卖,最早的生产日期可能已经超过半年。冷冻虽然不会坏,但口感营养大打折扣。
下次采购记得带上火眼金睛:盒装菜看切口氧化程度,特价菜查包装日期,泡水菜闻有没有刺鼻味,艳色菜做掉色测试,冷冻菜选带独立包装的。新鲜食材是健康的第一步,这钱真的不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