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经常出血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炎症、妇科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等症状。阴道经常出血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内分泌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引发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典型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至21天内或延长超过35天,经期持续7天以上。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配合益母草颗粒改善出血症状。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刺激子宫内膜脱落。
2、慢性宫颈炎
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造成的宫颈糜烂,常引起同房后点滴出血或血性白带,可能伴有下腹坠胀感。确诊需进行宫颈TCT和HPV检测,急性期可用保妇康栓联合阿奇霉素分散片抗感染治疗。反复发作的III度糜烂建议采用激光或冷冻物理治疗,术后两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
3、子宫内膜息肉
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带蒂赘生物时,会造成经间期不规则出血或经量增多。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高回声团块,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需行宫腔镜电切术,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未生育女性发现息肉应尽早处理,避免影响胚胎着床。
4、子宫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时,可能压迫子宫内膜导致经期大量出血并出现血块,严重者可引起贫血。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起尿频等压迫症状时,需考虑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术后可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抑制残余肌瘤生长,每半年复查超声监测复发情况。
5、子宫内膜癌
绝经后阴道出血需高度警惕,尤其伴有淘米水样分泌物时,可能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恶变有关。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是金标准,早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化疗。肥胖、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进行阴道超声筛查。
日常需记录出血时间与经量变化,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出血期间保持会阴清洁,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卫生用品。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可适量进食猪肝、菠菜等富铁食物,必要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和宫颈癌筛查,40岁以上女性增加乳腺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