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显示的脾脏低密度灶不一定是癌症,可能是脾囊肿、脾梗死、脾血管瘤等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淋巴瘤或转移性肿瘤等恶性病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检查综合判断。
脾囊肿是最常见的脾脏低密度灶原因之一,多为先天性或创伤后形成,增强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无强化表现。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偶有左上腹隐痛或饱胀感。确诊后可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脾囊肿开窗术治疗。
脾梗死多见于心脏瓣膜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增强CT呈楔形低密度区,尖端指向脾门。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左上腹剧痛,慢性期多无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梗死可考虑部分脾切除术。脾血管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多数无需特殊处理,巨大血管瘤可行介入栓塞治疗。
淋巴瘤侵犯脾脏时可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常伴有脾脏弥漫性增大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需通过PET-CT或活检确诊。转移性肿瘤多来自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增强CT显示不规则低密度灶伴边缘强化,需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判断。对于可疑恶性病变,建议尽早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明确诊断。
发现脾脏低密度灶后应完善肿瘤标志物、全身影像学等检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日常注意观察有无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定期复查CT监测病灶变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任何新发持续性左上腹痛或肿块增大均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