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脱垂和痔疮是两种不同的肛肠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特征及病变部位。肛门脱垂是直肠黏膜或全层经肛门向外脱出,痔疮则是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形成的血管团。两者在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式上均有明显差异。
1、发病机制
肛门脱垂多因盆底肌松弛、直肠固定结构薄弱导致,常见于长期腹压增高或老年患者。痔疮主要由肛垫支持组织退化、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与久坐、便秘等生活习惯相关。肛门脱垂涉及直肠结构移位,痔疮病变局限于肛管血管丛。
2、症状表现
肛门脱垂典型表现为肛门外环形肿物脱出,严重时需手法复位,可伴肛门失禁。痔疮以便血、肛门肿物突出为主,内痔多无痛感,外痔血栓形成时剧痛。肛门脱垂脱出物为直肠黏膜,痔疮脱出物为紫红色柔软团块。
3、病变部位
肛门脱垂病变始于直肠壁,严重时全层肠管脱出。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外痔位于肛管下端。肛门脱垂涉及更深层解剖结构,痔疮病变集中于肛管血管区。
4、检查方法
肛门脱垂需行排粪造影评估直肠脱垂程度,肛门指检可触及环形皱襞。痔疮通过肛门镜观察血管团位置,肠镜排除其他出血病因。肛门脱垂需评估盆底功能,痔疮检查侧重血管异常。
5、治疗原则
轻度肛门脱垂可采用盆底肌训练,重度需手术固定直肠。痔疮以调节排便、硬化剂注射为主,Ⅲ度以上考虑吻合器手术。肛门脱垂手术范围较大,痔疮治疗更侧重局部处理。
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避免久蹲用力,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肛门脱垂患者应加强提肛运动,痔疮患者可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出现持续便血、肿物脱出应及时就医,肛门脱垂需警惕嵌顿坏死风险,痔疮反复出血可能引发贫血。两类疾病均需专业肛肠科评估,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