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可能由遗传因素、缺血性损伤、炎症感染、压迫性病变、中毒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视神经萎缩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异常等症状,需通过神经眼科检查确诊。
1、遗传因素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由线粒体DNA突变导致。患者通常表现为双眼先后出现的急性视力下降,可伴有视盘充血。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可尝试辅酶Q10等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2、缺血性损伤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盘呈苍白水肿。需控制基础疾病,急性期可考虑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
3、炎症感染
视神经炎是青壮年常见病因,多与多发性硬化相关。典型症状包括眼球转动痛、中心视力锐减。急性期需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续可改用泼尼松片序贯治疗。梅毒、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也可导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4、压迫性病变
颅内肿瘤如垂体腺瘤、脑膜瘤压迫视神经通路可引起进行性视力损害。颅咽管瘤患儿可能出现视神经萎缩伴生长发育迟缓。需通过头颅MRI明确诊断,手术解除压迫是主要治疗方式。
5、中毒性损伤
长期接触甲醇、乙胺丁醇等有毒物质可造成中毒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多有明确毒物接触史,表现为双眼对称性视力障碍。需立即脱离毒源,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1注射液、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视神经萎缩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日常可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微循环。建议每3-6个月复查视野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病情变化时及时就诊神经眼科专科。对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家系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