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和结肠息肉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多见,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息肉性质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肠镜检查明确性质并定期随访。
炎性息肉通常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这类息肉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有糜烂,直径一般不超过5毫米。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疾病,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炎症,同时配合低纤维饮食减少肠道刺激。
增生性息肉占结直肠息肉的多数,属于良性病变且癌变概率极低。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直径通常在2-5毫米,表面光滑呈半球形。其形成与黏膜细胞更新异常有关,多数无需特殊处理,但直径超过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可能需内镜下切除。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排便,避免长期便秘刺激肠黏膜。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具有明确的癌变潜能。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可达30-50%。这类息肉多呈分叶状或菜花状,表面血管丰富,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发现后应尽早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每1-3年需复查肠镜。高危人群需限制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钙质补充。
发现肠道息肉后应完善病理检查明确性质,腺瘤性息肉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日常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增加全谷物和新鲜蔬菜水果比例。保持每周3-5次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常规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