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疼痛性质、发作规律以及伴随症状。慢性胃炎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或不适,胃溃疡则以规律性餐后痛为特征。两者可能由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1、疼痛性质
慢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隐痛或灼烧感,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餐后饱胀感。胃溃疡疼痛通常呈现为钝痛或灼痛,疼痛程度较明显,部分患者描述为"饥饿样"疼痛,进食后可能暂时缓解但易反复发作。两种疾病均可能因胃黏膜损伤引发疼痛,但溃疡疼痛更易定位在剑突下特定区域。
2、发作时间
慢性胃炎症状多与饮食不规律相关,空腹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加重,夜间症状相对少见。胃溃疡疼痛具有典型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空腹痛或夜间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则多在餐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出现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餐前减轻。这种时间规律与胃酸分泌周期及食物中和作用相关。
3、伴随症状
慢性胃炎常伴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舌苔厚腻、口臭等表现。胃溃疡除消化道症状外,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体征,长期溃疡患者可能观察到体重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共同诱因时,两者均可能出现口苦、口腔异味等非特异性症状。
4、并发症表现
慢性胃炎进展期可能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体征。胃溃疡严重时可并发穿孔,突发剧烈腹痛伴腹膜刺激征;或导致幽门梗阻,出现呕吐宿食、振水音等特征表现。这些并发症需通过胃镜或影像学检查鉴别。
5、症状诱因
慢性胃炎症状多由辛辣食物、酒精、药物刺激诱发,情绪紧张可能加重不适感。胃溃疡发作与季节交替相关,春秋季发病率升高,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是常见诱因。两者症状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也存在差异,胃炎症状可能通过饮食调整改善,溃疡症状通常需要规范药物治疗才能控制。
建议患者出现持续上消化道症状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应及时进行碳13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限制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摄入,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实施分餐制。症状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等警报症状时须立即就医,胃溃疡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疗程,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