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遗传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自身消化形成的局部缺损,通常表现为上腹痛、反酸等症状,需通过胃镜确诊。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常见的病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并刺激胃酸分泌。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部分患者伴有口臭。确诊需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用药,疗程通常为10-14天。
2、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这类药物相关溃疡多表现为夜间腹痛加重,可能伴随黑便。预防需在医生指导下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必要时需更换为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胶囊。
3、胃酸分泌异常
胃泌素瘤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会导致胃酸过量分泌,胃蛋白酶原激活后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这类患者常有空腹疼痛、夜间痛醒症状,胃液分析显示基础胃酸分泌量增高。治疗需使用法莫替丁片等H2受体阻滞剂,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胃泌素瘤。
4、遗传因素
有胃溃疡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高,可能与特定基因导致的胃黏膜防御功能缺陷有关。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溃疡易反复发作。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可遵医嘱预防性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
5、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酸分泌和黏膜血流,应激状态下可能发生急性胃溃疡。患者除上腹痛外常伴失眠、心悸等神经症状。治疗需结合心理疏导,必要时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调节神经功能,配合雷尼替丁胶囊控制胃酸。
胃溃疡患者应规律进食细软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浓茶咖啡。戒烟限酒有助于黏膜修复,保持情绪稳定可减少复发。建议每餐七分饱,餐后适度散步促进胃肠蠕动。若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每半年复查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