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变细、肌肉体积缩小、肌力下降,常见症状有肌无力、肌肉体积减小、肌肉震颤、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可能与神经损伤、肌肉疾病、营养不良、长期制动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肌无力
肌无力是肌肉萎缩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明显减弱。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持物不稳、上下楼梯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站立困难、无法完成日常动作。肌无力通常与运动神经元损伤、多发性肌炎等疾病相关,需通过肌电图、血清肌酶检测明确诊断。临床常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或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2、肌肉体积减小
肌肉体积减小可通过肉眼观察或测量肢体周径发现,患侧肢体较健侧明显变细。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营养不良等疾病,也可能因骨折后长期石膏固定导致废用性萎缩。康复治疗包括低频电刺激、渐进性抗阻训练,药物可选用辅酶Q10胶囊改善线粒体功能。
3、肌肉震颤
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不自主颤动,尤其在静止时明显,称为静止性震颤。这种症状多见于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与中枢神经传导异常相关。震颤可能伴随肌肉僵硬,可使用盐酸苯海索片等抗胆碱能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4、活动受限
由于肌力和肌肉协调性下降,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动作迟缓等症状。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完全丧失某部位运动功能,而肌营养不良患者多表现为步态异常。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药物可选用利鲁唑片延缓神经退行性病变进展。
肌肉萎缩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配合维生素E软胶囊等抗氧化剂。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进一步萎缩,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弹力带训练等低强度锻炼。定期监测肌力变化,神经源性萎缩需每3个月复查肌电图,代谢性肌病需定期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防止寒冷刺激加重肌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