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缺血主要由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损伤、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外压性病变等原因引起。动脉栓塞多与心脏疾病相关,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损伤可能由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导致,动脉痉挛与寒冷刺激或药物作用有关,动脉外压性病变则可能因肿瘤或囊肿压迫血管所致。
1、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是急性下肢缺血的常见病因,多由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肌梗死等导致血栓脱落阻塞下肢动脉。患者常突发下肢剧烈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及动脉搏动消失。需紧急行血管造影明确栓塞部位,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如注射用尿激酶)、手术取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2、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典型表现为渐进性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至静息痛。可通过超声或CTA确诊,治疗需联合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扩血管(如前列地尔注射液)及血运重建手术。
3、动脉损伤
动脉损伤包括外伤性血管断裂或医源性导管操作导致的血管内膜撕裂。临床可见下肢突发疼痛伴淤血、肿胀,严重者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需紧急修复血管损伤,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同时处理合并的软组织或骨骼损伤。
4、动脉痉挛
动脉痉挛常由寒冷刺激、吸烟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诱发,导致血管持续性收缩。表现为阵发性下肢苍白、麻木,解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严重者需静脉注射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解除痉挛,长期管理包括戒烟、保暖及调整用药方案。
5、动脉外压性病变
动脉外压性病变包括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肿瘤或贝克囊肿压迫血管等。表现为活动后下肢缺血症状,可通过磁共振或超声明确压迫部位。治疗需手术解除压迫因素,如腘窝囊肿切除术,术后配合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
急性下肢缺血患者需严格戒烟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注意下肢保暖,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出现突发下肢疼痛、苍白、无脉等症状时应立即平卧制动,尽快就医。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渐进式步行训练,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