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阴道炎可能由分娩损伤、免疫力下降、卫生习惯不良、激素水平变化、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引起。产后阴道炎通常表现为外阴瘙痒、分泌物异常、灼热感、排尿疼痛、性交不适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分娩损伤
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会阴撕裂或侧切伤口,局部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需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并保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若出现红肿渗液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聚维酮碘溶液局部消毒或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
2、免疫力下降
产后机体处于相对免疫抑制状态,尤其贫血或营养不足的产妇更易发生感染。建议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蛋白粉或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改善体质。
3、卫生习惯不良
产后恶露期未及时更换卫生巾、穿着过紧化纤内裤等因素可能造成局部潮湿闷热。应选择纯棉透气内裤,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出现异味时可使用苦参洗剂坐浴。
4、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雌激素水平骤降导致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减少,乳酸杆菌数量下降使阴道微生态失衡。可适量摄入无糖酸奶补充益生菌,医生可能开具雌三醇乳膏局部涂抹或定君生阴道胶囊调节菌群。
5、病原体感染
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常见病因,多伴随豆渣样或脓性分泌物。需通过分泌物检查确诊,细菌性阴道炎可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真菌性阴道炎可用克霉唑阴道片治疗。
产后需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恶露期间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色蔬菜,有助于黏膜修复。出现持续瘙痒、异常分泌物或发热时,应及时到妇产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洗剂或药物。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期间建议配偶同步检查预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