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引起贫血、出血性疾病、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出血或重要脏器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
1、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贫血程度与出血量相关,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补充铁剂改善,如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中重度贫血需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输血治疗,同时需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等隐性出血灶。
2、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过多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尿等。急性出血时可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慢性出血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维持止血功能。
3、感染风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增加感染概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可能加重血小板破坏,形成恶性循环。预防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可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医嘱。
4、颅内出血
血小板计数极低时可能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属于急危重症。需立即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输注等紧急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预防关键在于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脏器功能损害
重要脏器出血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如眼底出血影响视力,肾上腺出血引发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等。脏器出血需多学科协作处理,在止血同时维护器官功能。慢性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腹部超声等评估,可使用维生素C片、芦丁片等改善血管脆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瘦肉、菠菜等。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出现新发瘀斑、出血倾向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