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因寒冷导致体温过低、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该病主要由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棕色脂肪储备不足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皮肤硬肿、反应低下、拒奶、哭声微弱等症状。
1、体温调节障碍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层较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例较大,导致散热过快。当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时,机体无法有效维持核心体温,出现产热与散热失衡。家长需注意保持室温在24-26℃,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婴儿,避免直接接触冷表面。
2、棕色脂肪耗竭
新生儿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组织产热,但其储备量有限。持续寒冷刺激会使棕色脂肪过度消耗,导致体温进行性下降。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患儿更易出现此情况。临床可通过复温治疗改善,如使用辐射保暖台或暖箱,以每小时升高0.5-1℃的速度缓慢复温。
3、微循环障碍
低温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严重时可能出现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硬肿症,好发于下肢、臀部和面颊。治疗需在复温同时纠正循环障碍,可遵医嘱使用多巴胺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4、代谢紊乱
低温状态下机体糖原分解加速,易发生低血糖;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缺氧还可能引发高钾血症。需监测血糖和血气分析,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注射液,严重酸中毒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
5、多器官功能损害
持续低温可导致呼吸抑制、心率减慢、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引发肺出血、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静脉营养等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血凝酶控制出血。
预防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需做好产房保暖,出生后立即擦干体表羊水并用预热的毯子包裹。日常护理中保持环境温度稳定,避免过度沐浴,穿戴适宜厚度的衣物。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充足热量,若发现婴儿手脚发凉、活动减少等异常表现,应及时测量肛温并就医。医护人员会对患儿进行分级复温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