龅牙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乳牙早失、颌骨发育异常、口呼吸等原因引起。龅牙通常表现为上前牙前突、咬合不齐等症状,可通过正畸治疗、功能矫治器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龅牙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若直系亲属存在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等颌面畸形,子女出现龅牙的概率显著增加。这类情况多与颌骨形态遗传相关,表现为上下颌骨长度比例失调。治疗需通过正畸评估后选择固定矫治器或隐形矫治,严重者可能需配合正颌手术。遗传性龅牙在替牙期即可显现,建议儿童7岁前进行首次正畸筛查。
2、不良口腔习惯
长期吮指、咬唇、吐舌等习惯会对牙槽骨产生异常压力,导致上前牙唇向移位形成龅牙。幼儿期持续使用奶嘴超过3岁也可能干扰牙弓发育。此类情况需尽早破除不良习惯,配合肌功能训练器纠正异常肌肉动力平衡。对于已形成的牙性龅牙,可采用活动矫治器或固定托槽进行干预。
3、乳牙早失
乳前牙因龋坏或外伤过早缺失时,邻牙会向缺隙倾斜移动,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而前突。这种情况多发于6-12岁替牙期,需及时佩戴间隙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对于已发生的牙列拥挤,可采用序列拔牙或扩弓治疗,必要时联合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排齐牙齿。
4、颌骨发育异常
上颌骨过度发育或下颌骨发育不足会导致骨性龅牙,表现为凸面型面容。青春期生长高峰期可使用头帽-口外弓抑制上颌生长,或通过功能矫治器刺激下颌发育。成年后严重骨性畸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如上颌骨截骨后退术配合术后正畸精细调整。
5、口呼吸
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导致长期口呼吸时,舌体低位使上牙弓失去内侧支撑,同时颊肌压力增大导致牙弓狭窄、前牙前突。需先治疗原发呼吸道疾病,配合前庭盾、唇挡等矫治器重建鼻呼吸模式。对于已形成的牙弓畸形,可采用快速扩弓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正。
预防龅牙需从儿童期关注口腔习惯,避免长期使用安抚奶嘴,及时治疗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颌骨发育异常,替牙期每6个月进行正畸评估。已形成龅牙者应尽早就诊,12-16岁是黄金矫治期。日常注意避免前牙区咬硬物,正畸治疗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及牙线维护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