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局部症状与全身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风热袭表证、热毒壅盛证、痰瘀互结证等。
一、望诊
观察淋巴结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红肿热痛属阳证,皮色不变或暗红属阴证。风热证可见局部红肿灼热,热毒证多见红肿硬痛伴脓头,痰瘀证常见肿块质硬、皮色青紫。舌象方面,风热证舌红苔薄黄,热毒证舌绛苔黄腻,痰瘀证舌暗紫或有瘀斑。
二、闻诊
通过听患者声音强弱判断正气盛衰,声音洪亮多属实证,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嗅诊可闻及化脓性病灶的特殊腥臭气味,热毒炽盛时口气秽浊,痰湿内蕴者多见体气酸腐。
三、问诊
重点询问发病诱因、病程进展与伴随症状。风热证多有外感史,伴恶寒发热;热毒证常见高热烦渴、便秘尿赤;痰瘀证病程较长,疼痛固定如针刺。需了解既往结核病史、口腔感染史等,儿童患者需家长详细描述发病过程。
四、切诊
触诊淋巴结质地、活动度及压痛程度,风热证淋巴结触痛明显但未成脓,热毒证肿块硬实拒按有波动感,痰瘀证结节坚硬如石。脉象方面,浮数脉主风热,洪数脉属热毒,弦涩脉多见于痰瘀证。小儿患者需家长配合固定体位便于触诊。
五、辨证分型
风热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热毒壅盛证需清热解毒,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痰瘀互结证当化痰散瘀,常用仙方活命饮化裁。外治法则根据成脓与否选用金黄散外敷或切开排脓,儿童患者用药须酌减剂量。
中医治疗期间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挤压。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忌食辛辣发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迁延期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若出现高热不退、肿块迅速增大或破溃久不愈合,应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精神状态与食欲变化,记录体温波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