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可能引发胆绞痛、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胆囊穿孔或肝功能损伤。胆结石的危害主要有胆道梗阻、继发感染、器官功能损害、消化功能紊乱、诱发癌变等。
1、胆道梗阻
结石堵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可能引发胆囊肿大或黄疸。长期梗阻会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这种情况需通过胆囊切除术或ERCP取石解除梗阻,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
2、继发感染
结石摩擦胆道黏膜易诱发细菌感染,常见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剧痛伴发热。严重感染可能发展为化脓性胆管炎或肝脓肿,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胆囊造瘘术引流脓液。
3、器官功能损害
结石嵌顿在胆胰管共同开口处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长期胆管梗阻还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转氨酶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碍。这种情况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乌司他丁注射液等药物抑制胰酶分泌。
4、消化功能紊乱
胆汁排泄不畅会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可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同时保持低脂饮食。
5、诱发癌变
胆囊结石长期刺激黏膜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尤其瓷化胆囊患者癌变概率更高。早期可能仅有隐痛不适,晚期可出现消瘦、腹部包块。确诊后需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后根据情况配合吉西他滨注射液等化疗药物。
胆结石患者应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内脏和蛋黄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空,建议采用清蒸、水煮等低油烹饪方式。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或皮肤发黄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监测结石变化,直径超过3厘米的结石或伴有胆囊壁增厚者建议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