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痛可能由运动损伤、肌肉劳损、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肌痛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肉酸痛、僵硬、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1、运动损伤
剧烈运动或运动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挫伤或撕裂,引发肌痛。运动损伤引起的肌痛常伴随肿胀、淤血和活动受限。轻度损伤可通过休息、冷敷和抬高患肢缓解,严重损伤需就医检查。运动前充分热身、使用护具、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
2、肌肉劳损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重复性动作可能导致肌肉过度使用和劳损,如长时间使用电脑引发的颈肩痛。肌肉劳损引起的肌痛多为慢性钝痛,可能伴随肌肉紧张和压痛。调整工作姿势、定时休息、局部热敷和适度拉伸可缓解症状。症状持续不缓解需考虑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3、感染性疾病
流感、登革热等病毒感染常引起全身肌痛,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肌炎可导致局部剧烈肌痛。感染性肌痛多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可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风湿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肌痛。这类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常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诊断需结合血液检查和肌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和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5、代谢异常
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引起肌痛。低钾导致的肌痛常伴随肌无力和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肌痛多伴随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纠正基础代谢异常是治疗措施,如补钾治疗或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肌痛需及时就医处理。
预防肌痛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D和矿物质。出现持续或加重的肌痛,特别是伴随发热、皮疹、肌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适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有助于减少肌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