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咽鼓管吹张、药物治疗等保守疗法控制。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
1、咽鼓管吹张
咽鼓管吹张通过捏鼻鼓气或专业器械扩张咽鼓管,帮助中耳腔通气引流。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可缓解耳闷症状。操作时需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鼓膜损伤,每日重复进行2-3次。合并急性鼻炎时暂缓操作,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儿童需家长辅助完成,配合鼻腔冲洗效果更佳。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促进积液排出,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用药期间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喷药后保持仰头姿势3分钟以增强药效。儿童用药需家长监督完成全程治疗。
保守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及潜水等增加中耳压力行为,保持鼻腔清洁可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饮食宜选择温软食物,减少辛辣刺激。若2周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耳痛加剧、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复查耳内镜及声导抗检查,必要时考虑鼓膜穿刺或置管术。腺样体肥大患儿建议同步评估腺样体情况,睡眠时垫高床头有助于减轻咽鼓管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