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发布于 2025/07/13 20:17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抬高床头、严格手卫生、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每日唤醒评估、选择合适的气囊压力。

一、抬高床头

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风险。重力作用可促使分泌物向咽部移动,降低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的概率。该措施适用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脊柱损伤者需个体化调整。实施时需注意避免患者滑脱或不适,可使用防滑垫辅助固定体位。

二、严格手卫生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需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或流动水洗手,操作气管插管等侵入性装置前需执行外科手消毒。手卫生可阻断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体的接触传播。建议在呼吸机旁配置触手可及的手消设施,同时定期监测手卫生依从性,对重点环节如吸痰操作实施双重核查制度。

三、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采用带声门下吸引功能的专用气管导管,每1-2小时间歇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持续低负压吸引可减少细菌生物膜形成,降低肺炎克雷伯菌等定植菌的吸入风险。操作时需控制负压不超过20mmHg,避免黏膜损伤出血。对于预期机械通气超过72小时的患者应优先选用该装置。

四、每日唤醒评估

每日中断镇静药物进行自主呼吸试验,评估拔管指征。通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气道开放暴露,从而降低肺炎发生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咳嗽反射、氧合指数及分泌物量等指标,需由重症团队共同决策。对于符合条件者应在评估后24小时内实施拔管,避免不必要的通气延长。

五、选择合适的气囊压力

维持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范围内,每4小时监测调整一次。适当压力既可防止口咽部分泌物渗漏,又能避免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建议使用专用测压表校准,避免手动估测误差。当出现压力异常下降时需警惕导管移位或气囊破裂,及时排查处理。

除上述核心措施外,还需重视呼吸机管路管理。每周更换加热湿化器,管路冷凝水及时倾倒避免反流,采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减少气道开放。加强口腔护理每日4-6次,使用氯己定漱口降低口咽部菌群负荷。营养支持选择幽门后喂养方式,控制胃残余量小于200ml。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高风险患者,可考虑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策略。所有干预措施需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多学科协作持续改进执行质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