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通常由胆汁成分异常、胆道感染、胆道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胆总管结石可能与胆汁淤积、细菌感染、胆管狭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1、胆汁成分异常
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或钙盐等成分比例失衡时,容易形成结石。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可能改变胆汁成分,导致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这类结石多为胆固醇性结石,可通过低脂饮食、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调节胆汁成分。
2、胆道感染
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逆行感染胆道后,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会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胆色素钙结石。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时需经内镜取石。
3、胆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解剖结构异常,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形成淤积。长期淤积使胆汁浓缩,促进结石核心形成。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需通过ERCP术解除梗阻或行胆肠吻合术重建引流通道。
预防胆总管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空腹,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进食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