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血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局部疼痛或压痛、头皮肿胀或淤青。头皮血肿多由头部外伤导致,需根据血肿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处理。
1、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小而局限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晰,多因头皮受直接撞击引起。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骨骨缝,触诊时有明显压痛感。早期可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随后逐渐转为青紫色淤斑。轻微血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48小时内冷敷有助于缓解肿胀,后期热敷可促进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可跨越颅骨骨缝,触诊时有波动感。由于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出血易扩散,严重时可导致整个头顶部肿胀。婴幼儿发生此类血肿可能出现贫血症状。需警惕持续出血风险,较大血肿可能需要穿刺抽吸或加压包扎处理。
3、骨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局限于单块颅骨范围内,不跨越骨缝,多见于新生儿产伤或儿童头部外伤。血肿质地较硬,边缘锐利,常伴有颅骨骨折。婴幼儿骨膜下血肿可能钙化形成骨性隆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颅骨损伤,多数情况下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外科干预。
4、局部疼痛或压痛
头皮血肿患者常主诉受伤部位持续性钝痛或跳痛,触碰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与血肿大小和位置有关,帽状腱膜下血肿疼痛范围更广泛。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伴随症状。疼痛一般在伤后24-4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减轻。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5、头皮肿胀或淤青
头皮血肿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隆起,随后出现淤青变化,颜色从暗红渐变为青紫、黄绿色。肿胀程度与出血量相关,严重时可影响头皮活动。需观察是否伴随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颅脑损伤症状。避免揉搓血肿部位,保持头部抬高体位有助于减轻肿胀。
头皮血肿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碰撞,伤后24小时内可间断冷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观察有无头痛加重、呕吐、嗜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婴幼儿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较大血肿或伴随颅骨骨折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日常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K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菠菜、鸡蛋等,促进凝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