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顶通常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以及精神压力过大有关。主要有遗传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营养不良性脱发、内分泌失调性脱发等类型。
1、遗传性脱发
遗传性脱发也称为家族性脱发,多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导致。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导致毛囊逐渐萎缩。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头顶毛发稀疏,通常从青春期后开始显现。可通过米诺地尔酊、非那雄胺片等药物延缓进展,严重者可考虑毛发移植术。
2、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与体内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过多有关,这种代谢产物会缩短毛发生长期。男性多见M型脱发,女性多为头顶弥漫性稀疏。除遗传因素外,长期熬夜、高脂饮食会加重症状。治疗需结合螺内酯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调节激素药物。
3、斑秃
斑秃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毛囊导致圆形脱发斑块。常与精神创伤、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可能伴随指甲凹陷。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外用蒽林软膏可抑制免疫反应,多数患者毛发能再生。
4、营养不良性脱发
长期缺乏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会影响毛囊细胞分裂。节食减肥、胃肠吸收障碍人群易出现头发干枯易断。需补充富马酸亚铁颗粒、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同时增加鱼类、坚果等优质蛋白摄入。
5、内分泌失调性脱发
甲状腺功能减退、产后激素水平波动等内分泌变化会导致休止期脱发。表现为头发整体变薄,梳洗时脱落量明显增加。需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调节,配合胱氨酸片促进毛囊恢复。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烫染头发,洗头水温不超过40℃。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粗粮、深色蔬菜,适当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若脱发量每日超过100根或出现斑块状脱发,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通过毛囊检测明确类型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