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炎可通过病因、症状、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进行区分。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膀胱炎症,腺性膀胱炎则是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病变,两者在疼痛特点、尿检结果及病理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
1.病因差异
间质性膀胱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膀胱黏膜屏障缺陷、神经源性炎症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腺性膀胱炎多由慢性刺激引起,如长期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或导尿管留置,导致膀胱移行上皮转化为腺上皮。
2.症状特点
间质性膀胱炎以膀胱充盈时下腹剧痛为主要特征,排尿后疼痛缓解,常伴尿频尿急但尿检无感染证据。腺性膀胱炎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症状,如排尿灼痛、血尿,膀胱镜下可见黏膜滤泡样或乳头状增生。
3.检查方法
间质性膀胱炎诊断需结合麻醉下水扩张膀胱镜检,可见特征性Hunner溃疡或glomerulation出血点。腺性膀胱炎通过普通膀胱镜即可观察到黏膜腺样改变,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发现腺上皮化生。
4.病理表现
间质性膀胱炎病理显示膀胱黏膜层缺损、肥大细胞浸润及神经纤维增生,无细菌感染证据。腺性膀胱炎病理可见Brunn巢、囊性膀胱炎或肠腺化生等上皮变异,部分病例可能伴随不典型增生。
5.治疗原则
间质性膀胱炎采用多模式治疗,包括口服阿米替林片、膀胱灌注二甲亚砜溶液,严重者可行膀胱扩大术。腺性膀胱炎以消除病因为主,如抗感染用左氧氟沙星片,经尿道电切术处理病变黏膜,定期膀胱镜随访防止癌变。
两种疾病均需长期管理,建议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酸性食物,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膀胱超声。出现血尿加重或腰痛需及时就诊排除肿瘤可能,治疗期间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以降低尿液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