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期脑梗塞是指脑梗塞发病后2-14天的病理阶段,介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以炎症反应消退、缺血半暗带逐渐转归为特征。
1、病理特点
亚急性期脑梗塞的核心变化是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达到高峰,血管源性水肿逐渐减轻,巨噬细胞开始吞噬坏死组织。影像学上CT可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MRI的DWI序列信号强度下降,T2WI呈现高信号。此时神经细胞凋亡过程持续,但侧支循环开始建立,部分可逆性损伤的缺血半暗带可能恢复血流。
2、临床表现
患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趋于稳定,可能出现头痛减轻但仍有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后遗症。部分患者因水肿消退出现短暂症状改善假象,需警惕进展性卒中风险。约三成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与额叶-边缘系统缺血性损伤相关。
3、治疗原则
此阶段需停用溶栓药物,转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二级预防。针对水肿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但需监测肾功能。同时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吞咽功能训练,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4、影像评估
该期MRI的FLAIR序列对病灶显示最敏感,灌注加权成像可评估血流再通情况。CT灌注成像能区分核心梗死区与半暗带,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部分患者需行脑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为后续血管内治疗做准备。
5、并发症防控
需重点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卧床并发症,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性抗凝。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蛋白摄入,吞咽困难者需鼻饲营养剂。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钠血症等代谢紊乱。
亚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应保持每日30分钟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肢体挛缩。饮食需低盐低脂,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家属需协助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数字记忆、物品分类等,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出现新发头痛或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