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右后叶低密度灶通常指影像学检查中肝脏右后叶出现的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异常区域,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癌等疾病引起。建议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因,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灶,囊液成分使其在CT或MRI上呈现均匀低信号。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或饱胀感。肝血管瘤在增强扫描中呈现特征性边缘结节样强化,属于血管发育异常,极少恶变。肝脓肿多伴随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病灶内可见气体或液平,需抗生素或穿刺引流治疗。
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或转移瘤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可能伴随甲胎蛋白升高。脂肪浸润常见于肥胖、糖尿病患者,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导致局部密度降低。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肝包虫病可形成特征性囊性病灶,牧区生活史有重要提示意义。
发现肝右后叶低密度灶应完善肿瘤标志物、增强CT或MRI检查,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日常需避免饮酒、控制体重,定期复查监测病灶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