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可通过体位调整、氧疗、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气胸通常由肺泡破裂、机械通气压力过高、肺部发育不良、产伤、肺部感染等原因引起。
1、体位调整
对于轻度气胸的新生儿,可采取患侧卧位或半卧位,有助于气体吸收和肺复张。该方法适用于无明显呼吸困难且气胸范围较小的患儿,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若症状加重需立即转为医疗干预。
2、氧疗
通过头罩或鼻导管给予高浓度氧气,可促进胸腔内氮气置换和吸收。氧浓度需控制在40-60%,持续氧疗6-12小时后需评估效果。治疗期间应监测动脉血氧分压,避免氧中毒。适用于伴有轻度低氧血症的张力性气胸患儿。
3、胸腔穿刺抽气
使用无菌注射器经肋间穿刺抽吸气体,适用于张力性气胸的紧急处理。操作需在超声引导下避开血管神经束,单次抽气量不超过20ml。术后需复查胸片确认肺复张情况,复发者需考虑闭式引流。
4、胸腔闭式引流
通过留置胸腔引流管连接水封瓶持续排气,适用于复发性或大量气胸。引流管一般选择第2肋间锁骨中线置入,保持负压吸引20cmH2O。每日记录引流量,肺复张24-48小时后可拔管,需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5、手术治疗
对持续漏气超过7天或合并肺大疱者,需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或胸膜固定术。手术可彻底处理破裂的肺泡和粘连组织,术后需加强呼吸道管理。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导致的气胸多需手术矫正。
新生儿气胸护理需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避免剧烈哭闹增加胸腔压力。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原则,抬高头部30度防止呛奶。出院后定期复查胸片,观察有无复发迹象。家长应注意监测呼吸状态,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需立即返院。早产儿需特别关注肺部发育情况,按医嘱进行呼吸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