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遗传因素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胃溃疡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需通过胃镜检查确诊。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最常见的病因,该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黏膜下层。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
2、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这类药物相关性溃疡多表现为突发呕血或黑便。建议必要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并避免空腹服药。
3、胃酸分泌异常
胃泌素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会导致胃酸过度分泌,腐蚀胃黏膜形成溃疡。患者常有夜间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诊断需检测胃泌素水平,治疗可选用兰索拉唑肠溶片等强效抑酸药,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肿瘤。
4、遗传因素
有胃溃疡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可能与特定基因导致的黏膜防御功能缺陷有关。这类患者往往年轻时发病,且溃疡较难愈合。日常需严格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
5、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黏膜血流和修复能力。应激性溃疡常见于重大创伤或心理刺激后,表现为突发上消化道出血。除药物治疗外,建议配合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
胃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摄入。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若出现黑便或呕血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实施分餐制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愈合情况,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