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好发部位在哪里

发布于 2025/07/14 12:20

疲劳性骨折好发部位主要有跖骨、胫骨、腓骨、股骨和脊柱。疲劳性骨折是由于骨骼长期承受反复微小应力导致的骨皮质断裂,常见于运动量突然增加或训练方式不当的人群。

1、跖骨

跖骨是足部承重的主要骨骼,尤其第二、三跖骨中段易发生疲劳性骨折。多见于长跑、篮球等需要频繁蹬地动作的运动。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肿胀、压痛及负重时疼痛加剧。急性期需停止运动并采用石膏固定,恢复期可遵医嘱使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辅助愈合。

2、胫骨

胫骨中下1/3交界处是疲劳性骨折高发区域,常见于新兵训练或马拉松运动员。此处肌肉附着少且血供较差,重复应力易导致骨皮质微损伤。早期表现为运动后小腿钝痛,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治疗需配合下肢支具固定,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3、腓骨

腓骨远端5-6厘米处易发生应力性骨折,常见于芭蕾舞者及足球运动员。由于腓骨非主要承重骨,症状往往较轻,表现为外踝上方隐痛。建议使用弹力绷带保护,可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必要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反应。

4、股骨

股骨颈和股骨干是疲劳性骨折的危险部位,多见于青少年运动员和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骨折可能引发髋关节活动受限,需通过核磁共振早期诊断。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严重者需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可联合使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改善骨密度。

5、脊柱

腰椎椎弓根是脊柱疲劳性骨折的典型部位,好发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和举重选手。表现为腰部旋转时疼痛,可能伴发神经根刺激症状。确诊需CT三维重建,治疗需佩戴腰围保护,疼痛持续者可短期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肉痉挛。

预防疲劳性骨折需遵循运动循序渐进原则,每周训练量增幅不超过10%。运动前后做好充分热身与拉伸,选择具有缓冲功能的运动鞋。日常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局部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完全性骨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