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主要有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出生后感染、吸入性因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新生儿肺炎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也可能与羊水、胎粪吸入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1、宫内感染
母亲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或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宫内感染。这类感染常引起胎儿肺部炎症反应,出生后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注射用青霉素钠、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并配合氧疗支持。
2、分娩过程感染
分娩时若母亲产道存在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分泌物导致感染。这类肺炎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发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呼吸窘迫。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严重时需呼吸机辅助通气。
3、出生后感染
新生儿接触呼吸道合胞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环境病原体后可能发生感染,常见于早产儿或护理不当的婴儿。症状包括咳嗽、吐沫、拒奶等,胸片可见斑片状阴影。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利巴韦林颗粒等,同时加强隔离防护。
4、吸入性因素
胎儿宫内窘迫可能导致胎粪吸入,或喂养不当引起乳汁反流吸入,这些异物会引发化学性肺炎和继发感染。表现为呼吸暂停、三凹征等,胸片显示肺不张或气胸。需立即清理呼吸道,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必要时行支气管灌洗。
5、免疫功能低下
早产儿IgG水平低、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肺炎。这类肺炎进展快,可能合并败血症。需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严格实施保护性隔离。
家长需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喂养时注意体位防止呛奶,定期消毒奶具。发现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面色青紫或反应差时立即就医。出院后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胸片评估肺部恢复情况,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计划免疫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