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瘤是一种起源于胃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等方式治疗。胃类癌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因素有关。
1.内镜下切除
对于直径小于10毫米且局限于黏膜层的胃类癌瘤,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这类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低风险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情况,同时配合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控制胃酸分泌。
2.手术切除
肿瘤直径超过20毫米或侵犯肌层时需行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手术方式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远端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必要时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后可能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需长期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如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琥珀酸亚铁片等。
3.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兰瑞肽缓释注射液可抑制肿瘤分泌活性物质,缓解类癌综合征的潮红、腹泻等症状。对于晚期转移性患者,可联合使用链脲霉素、氟尿嘧啶注射液等化疗药物,但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和肝肾毒性。
4.靶向治疗
针对进展期胃类癌瘤可采用依维莫司片等mTOR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生长。治疗期间需注意口腔溃疡、间质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定期检测血糖和血脂水平。部分患者可尝试舒尼替尼胶囊等抗血管生成药物。
5.放射治疗
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可采用局部放射治疗缓解症状,常用剂量为30-40Gy分10-20次完成。对于肝转移灶可选择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镥177-DOTATATE进行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能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
胃类癌瘤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术后早期进食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软食,少食多餐。定期复查胃镜、超声内镜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评估病情,监测血清嗜铬粒蛋白A等肿瘤标志物。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潮红或腹痛加重时应及时就诊,晚期患者可考虑参加新型靶向药物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