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感染因素以及母乳喂养因素等。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素。溶血性疾病如ABO溶血、Rh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早产儿因肝脏发育不成熟更易出现胆红素生成过多。这种情况需要光疗治疗,严重时需换血治疗。
2、肝脏代谢障碍
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影响胆红素代谢。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遗传代谢病如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都会导致肝脏代谢障碍。这类情况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可能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
3、胆汁排泄障碍
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疾病会导致胆汁淤积。这类患儿除黄疸外,常伴有陶土色大便和深黄色尿液。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葛西手术。胆汁淤积性黄疸需要与感染性黄疸鉴别。
4、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尿路感染等均可引起黄疸。感染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肝脏功能受损。这类黄疸需要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
5、母乳喂养因素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继续母乳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
新生儿黄疸护理需注意观察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按需喂养促进排便,适当晒太阳但避免直射眼睛。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家长应记录喂养、排便情况,遵医嘱复查胆红素水平。保持适宜室温,避免新生儿受凉或过热。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变化。